2022年2月11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经官方网站公示后,报请中国文联批准,“第十五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评奖结果正式揭晓。3044am永利官方网站李芳的学术著作——《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土家织锦·刘代娥口述史》,荣获本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奖入围作品。本届“山花奖”共评出获奖作品20部(件、套),其中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4部(套)、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入围35部(套)。 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经中宣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共同主办的国家级民间文艺大奖,与电影“百花奖”、电视“金鹰奖”、书法“兰亭奖”、戏剧“梅花奖”、舞蹈“荷花奖”等同属我国文艺界的最高奖项。山花奖评奖始自1999年,每两年为一届。共设置优秀民间文艺学术著作、优秀民间艺术表演作品、优秀民间文学作品、优秀民间工艺美术作品四个子项。山花奖评选始终坚持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以提高民间文艺作品的创作质量和艺术品位为宗旨,立足于表彰精品、鼓励创造、奖掖人才,推动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本届同获该奖者有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经理张成福教授、山东大学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张士闪教授、东南大学艺术学经理北教授等专家学者。 获奖人简介 李芳,博士 毕业于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社会学专业文化人类学方向(法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3044am永利官方网站。主要研究领域为文化人类学、文化遗产保护、民俗艺术等。主持国家级课题2项;北京市宣传文化引导基金项2项;“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1项;以第一作者发表CSSCI收录论文5篇,其他学术论文十余篇;出版学术专著十余部。 获奖作品介绍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连结民族情感的精神纽带,是讲述土家故事、促进民心相通的“文化使者”,它为每一位土家族儿女提供持续的认同感,对增进民族团结、凝聚民族向心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重要意义。 《刘代娥口述史》(“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口述史丛书”之一)与传统意义上的非遗传承人传记、回忆录及专题访谈类图书不同,它格外重视社会情境、文化内涵、历史记忆等要素的记录和活态传承语境的描写。在学术研究和田野实践的基础上,本书将体系化的结构融入传承人口述史的活态记录和表达,使口述史更直观、更全面、更深刻,传播给读者的文化信息也更容易消化。将鲜活生动的访谈对话用翔实的文字描述完美地展现出来,在国内口述史文化研究领域独树一帜。本书运用的视角是把土家族的文化历史从浩瀚繁杂的文史资料,结合一位位真实可感的土家族非遗传承人个体身上,把土家族的文化精神内涵还原到具象的传承人日常生产生活中,从个体普通实例看土家族的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和概貌,为一向注重英雄史和精英史的主流历史文化表述打开了一扇广阔的展示窗口,将文化聚焦到一个个平凡真实的传承人平民大众身上,从根本上为土家族文化根脉的传承,以及土家族文化未来的构筑注入新的动力。 书中除了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刘代娥的土家织锦技艺特点进行详细介绍外,还以口述人的“主位”视角,将土家人世代生活的武陵山、酉水河的地理风貌、人文生态等做了介绍,并从口述人的学艺经历、从艺经历、人生感悟到她对非遗保护、利用、传承、发展的展望都有细致梳理,同时,它还深入浅出地以口述人的理解,将素有“土家族百科全书”之称的土家织锦的图案纹样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及其与土家历史文化的深层次联系进行阐述。如在“四十八勾”图案中,不仅蕴含着对土家祖先的崇拜,还以其四组为对称的勾形图,每组两钩相互照应的格局,代表着天地、神灵、家人、新郎和新娘,包含着祝福新郎新娘白头偕老之意,把土家姑娘对婚姻的美好愿望都织进了土花铺盖的嫁妆里,彰显着土家人文化观念中“你帮我、我帮你,成双成对,相互照应”的生存逻辑。此外,还有“土王五颗印”等纹样,在十字挑花的斜纹彩色织锦中间设有一颗大印,周围连着五个小印,犹如历史书般记载着统治这一地区数百年之久的土王管辖着四方小土司的权力格局。众多融合土家文化与汉文化、苗文化等多民族文化特征的土家织锦纹样是祖祖辈辈土家织女的生活智慧的结晶,也是武陵山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印记。 这本书正是以这种自下而上的视角,最大程度地保存了土家族各个方面的历史文化信息及文化要素,基于翔实的田野调查、鲜活的对话访谈、详细的文字描述、丰富的文化图景等方式,系统全面地勾勒出一条独有的土家文化脉络,再现了土家族的人文景观样态,是认识、了解土家族地区历史文化、自然环境、人文风貌的珍贵资料。作为土家族非遗传承人个体的口述实录,它汇集了土家族非遗传承人独特的技艺表达、演述过程及经验思考等内容,填补了相关资料的空白,成为提供新材料的一种基本方式;丰富和深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阔了视野,成为土家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重要媒介;总结和反映了传承人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创造力,为展示土家族历史文化发展历程给予了独特视角。它不仅填补了土家族非遗知识与学术研究之间的空白,还为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蕴藏的深厚土家族历史文化,搭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展现舞台,因此其价值是多方面、多层次和多维度的。 《土家织锦·刘代娥口述史》采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作者与63岁的土家族织锦技艺国家级传承人刘代娥展开了一场对话之旅,力图梳理口述人视角的土家织锦的前世今生,展现武陵山区酉水流域土家族人世代相传的原生态织锦文化的全貌。作者从刘代娥对家乡的热爱、对西兰卡普的认识,到她的学艺、从艺历程;从她所掌握的土家织锦的织造技艺、复原的百余幅珍贵的传统织锦图案,到她所理解的西兰卡普的人文精神;从她的人生感悟以及对家人的深厚感情,到对土家织锦传承以及未来发展的担忧与期盼,构成了这本口述史的主要内容。同时,作者也希望该书能为土家族民俗学、社会学、人类学的研究,提供一份真实客观的历史记录。 审核 | 肖雄、张帆